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
高适〔唐代〕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
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
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
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
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站在高高的楼阁上,靠着栏杆眺望,中军大帐里旗帜高高飘扬。
时常感慨时局动荡,心中激愤难平,但对自己而言,又似乎能无喜怒哀乐。
黄河和华山上屯聚着不祥之气,伊水和瀍水边传来战鼓声声。
我惭愧自己没有平定战乱的良策,却白白承受了出师的名号。
手持兵符深知责任重大,亲临战场更觉生命微不足道。
如同国家的股肱大臣般仰望高山般的忠臣,国家的安全如同唇齿相依,依赖于坚固的防线。
隐隐之中展现出冲锋陷阵的威势,你兼任御史大夫,光彩夺目。
鲁仲连真是位义士,陆逊又怎会只是个书生呢?
确当的行为准则未必需要独特
创作背景
高适有《谢上淮南节度使表》日:“(臣)以今月二日至广陵,以某日上讫。”(据明刊本《高常侍集》)此表作于至德二载(757二月)。高适此诗四库本题下原注:“时在扬州。”故系于至德二载初。此时高适在扬州准南节度使任上:张巡,许远正在雕阳保卫战中苦守,高适借酬答河南节度使之机,以此诗动解贺兰进明迅速进兵解阳之围。《旧唐书·高适传》:“其与贺兰进明书,令急教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书,绸缪继好,使释他憾,同扱梁宋,”然贺兰终不发兵,导致睢阳陷落。《资治通鉴》卷二一九:“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准,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
赏析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凭栏远眺忧心国事的情怀。前四句总写,诗人登高望远,见中军旌旗,中原遍地烽火,感慨时局,率军救亡之情激烈迫切,以至于把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河华”以下两句补写“感时”,关中为安史叛军占领,中原陷入战乱之中,满目疮痍;“愧无”以下四句写自己面对时局的忧心,愧无平难之策,有惭出师之名,受命知皇恩深重,临战方觉人微命轻;“股肱”二句从对自己壮怀激烈的抒写过渡到对贺兰进明的赞颂称其为国家的股肱重臣,而自己所在的淮南与贺兰节制的河南唇齿相依,有赖对方照应。后十二句劝贺兰进明以大局为重,及时平叛建功。
先赞其有摧锋之势,御史之显,说明其有足够的兵力平叛;继而赞其
简析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是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凭栏远眺忧心国事的情怀;后十二句劝贺兰进明以大局为重,及时平叛建功。诗中先赞贺兰有摧锋之势,御史之显,说明其有足够的兵力平叛;继而赞其有鲁连之忠义、陆逊之智谋,说明其有足够的忠勇去平叛;再设想其进军的效果,直道而行无须特殊之智,抢先出兵可与叛军抗衡;最后动之以情,说你我重视然诺,共赴国难,定当横行灭敌。整首诗感情充沛,壮怀激烈,从中可见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之心。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46篇诗文 480条名句
忆江南词三首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高适〔唐代〕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海月 一作:明月)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版本一)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版本二)
调张籍
韩愈〔唐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