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陈子龙 陈子龙〔明代〕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故国的道路。春天反复无常,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注释
此词原题为《点绛唇·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
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鲁王、唐王。

鉴赏

  此词见于《陈忠裕全集》,借惜花怀人,寄托亡国哀痛与复国希望。正如题中所示,此词是写“春日风雨有感”。“春日风雨”,是当时所处的环境、节候和气氛,而“有感”则是寄离词人的感慨和情怀。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顺治初年,收录于《湘真阁》词。《湘真阁》词保存于《倡和诗余》中。《倡和诗余》收录了云间派的主要词人陈子龙、宋徵舆、宋存标、宋徵璧、钱榖、宋思玉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陈子龙的那一卷词,名为《湘真阁存稿》。词原题为“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并题为“春日风雨有感”。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兆鹏 姚蓉.作品意义的展现与作家意图的遮蔽——以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为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
2、 钱仲联 等·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简析

  此词上片通过春光被雨打风吹去、只留得落红无数的景象,暗寓明王朝的倾覆;下片借怀人与杜鹃啼血的描写,实抒复国希望与亡国哀痛。全词比兴手法写景寄意,通篇由景生情,又融情于景,委曲以达其幽深哀婉之情,令人低徊难尽,在绮丽的表面下,蕴含着深永的内涵。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109篇诗文  79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李太白墓

梅之焕 梅之焕〔明代〕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杜鹃

屈大均 屈大均〔明代〕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催还不得恨琵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三岔驿

杨慎 杨慎〔明代〕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